时间:2022-10-21 10:39:38人气:作者:小编
在我们南方地区,立秋是播种水稻的关键时期,遇到“睁眼秋、小包伏”还好,秧苗能很快生根发芽,如果遇到“闭眼秋、大包伏”,插下去的秧苗有可能因为烈日高温暴晒枯死。
公历(阳历)每年立秋时间是8月7~8日,并且余下的二十三节气每年的时间也比较固定,最多相差1~2天。
农历(夏历)比较特别,每年立秋时间变动很大。有的年份是七月立秋,有的年份是六月立秋,有时是“睁眼秋”,有时是“闭眼秋”。
为什么每年农历立秋时间相差很大?
古时候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圭表、铜壶沙漏、点香等方法,计算得出了一年大致有354~355天。
不过当以第一年得出来的数据应用到第二年时,结果发现同一节气到来的时间,第二年比当年晚了11天,第三年又比第二年晚了11天,如此连续3年计算下来就有了近33天的天数差额。
为了避免天气差额过大影响到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当时的历法制定者每隔两年会在下一年的日历内多添加一个月的天数,这就是农历闰月的由来。
农历(夏历)是以立春为始,将二十四节气分成24等份均分至12个月,每月均有两个节气,闰月作为补充月,一般不会在闰月出现节气,不过也有一些闰月里出现单一节气的情况。
一般农历的闰月每隔两年出现一次,平年与闰年之间的特定节气时间差别大,但也有规律可循。举个例子:
2016(平年)七月五日立秋
2017(闰年)六月十六日立秋
2018(平年)六月二十六日立秋
2019(平年)七月八日立秋
2020(闰年)六月十八日立秋
2021(平年)六月二十九日立秋
2022年(平年)七月十日立秋
2023年(闰年)六月二十二日立秋
根据以上年份立秋时间分析,闰年与上一年立秋时间相差19天,与下一年立秋时间相差11天左右,与相邻平年立秋时间也是相差11天,这恰恰是公历(新太阳历)年均365天与农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的差额一致。
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排在第十三位,相传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2022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20时28分57秒立秋,蝉鸣早在一个月前就在鸣叫了,但暑气还很强劲。村里老人把这种立秋后暑气迟迟未消的现象称为“闭眼秋”、“大包伏”,并再三嘱咐后生们注意避暑,多留意庄稼。
什么是“闭眼秋”?
关于“闭眼秋”,我们这里的老人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起源于古代。在农历(夏历)中,六月立秋属于早立秋,也被叫做“睁眼秋”,即秋天早早到来,酷热天气很快就会消散。而七月立秋则属于晚立秋,也被叫做“闭眼秋”,即秋天到来的慢,即使已经立秋,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炎热的天气才会退去。
第二个说法源于近代。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在立秋时间可以精确到秒,人们对“睁眼秋”和“闭眼秋”描述得也更具体了。立秋时间在中午12点至午夜十二点这个时间段,由于气温高,当天的伏热还未消散,感受不到秋天的凉意,因此被称作“闭眼秋”。立秋时间在午夜十二点至中午12点,这段时间伏气还未上升,能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因此被称作“睁眼秋”。
今年立秋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20时28分57秒,不管是古代的说法,还是近代的说法都属于“闭眼秋”。
以上两个说法都是前人经验积累,可以借鉴,也确实值得推敲,针对“闭眼秋”影响农耕的问题,前人也有一定的处置方法,村里老人也有一定的应对方法,末篇再做分享。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大包伏”、"小包伏”、“三伏天”的由来,以及为何古人遇“三伏”如遇“老虎”那般忌惮。
什么是“大包伏”?
“伏”是指末伏,是头伏、中伏、末伏这三伏中最后一伏。“大包伏”也叫做“秋包伏”,但“秋包伏”除了是“大包伏”之外,也可以是“小包伏”,也就是说“秋包伏”有“大包伏”和“小包伏”2种。
“大包伏”、“小包伏”是以立秋距离末伏时间长短进行区分的。偶数年的年份,立秋距离末伏时间较长,相隔7~8天左右,这年立秋称为“大包伏”。而奇数年的年份,立秋距离末伏时间较短,相隔2~3天左右,有时也会相隔1天,这年的立秋也被叫做“小包伏”。
例如:2014、2016、2018、2020、2022等年份为偶数年,立秋7~8天之后才是末伏。2017、2019、2021、2023等年份为奇数年,立秋2~3天之后是末伏,有的奇数年立秋与末伏相隔1天。
“伏”是炎热天气的象征,立秋距离“末伏”时间越长,那么立秋之后炎热的天气存在的时间就越长。2022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入夜立秋,也就是偶数年农历七月晚上立秋,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就是“闭眼秋”和“大包伏”同时到来了。
“三伏”不但影响农作物生长,对于在田间耕作的人影响也很大,在“三伏”天劳作极易中暑,甚至死亡。在古代,人们为了让农作物能获得丰收,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为了保障农耕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有了“三伏”。
在古代,人们用干支法,以“夏至三庚为头伏,夏至四庚为中伏,秋后一庚为末伏”的方式记录“三伏”。至于夏至之后哪一日是庚日,可以直接在万年历中查看也可以用干支纪日的方法测算“三伏”。
如何用干支纪日法测算“三伏”到来的时间?
干支,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天干分别是: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或0)
在我小的时候,我爷爷经常让我背诵,相比这些枯燥的东西,当时的我更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或许爷爷当时有着把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的执念吧。
相传十天干源于以农耕为主的炎黄部落,以纪日为主,由甲至癸轮一圈是10日,10日一轮回。十二地支源于以游猎为主的蚩尤部落,以纪月为主,由子至亥轮一圈是12月,12个月一轮回。
后来部落融合之后,开始以天和干复式纪日,以5个奇数天干与6个奇数地支相配,得到30个干支日,再以5个偶数天干与6个偶数地支相配,得到30个天干日,奇偶天干组合之后就是60甲子,以60甲子一轮回。
如上图所示,这60个甲子日里,含有“庚”日6天,也就是每个“庚日”相距的时间是10天,结合“夏至三庚为头伏,夏至四庚为中伏,秋后一庚为末伏”不难看出,正常年份“三伏”每一伏为10天,但有的年份也存在中伏20天的情况,需以干支纪日法测算才能得到正确“三伏”天数。
干支纪日法口诀:
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
【年后两位乘5+年后两位除4+9+阳历(公历)日子数+单月(为0)双月(30)+每个月的调节数】÷60=取余数个位数为天干,余数除12余为地支。
每个月调节数(一、四、五为1)、(二、六、七为2)、(三为0)、(八为3)、(九、十为4)、(十一、十二为5)不过闰年,就是遇到一、二月时,需要把调节数-1,然后算具体阳历月份日子的天干地支。
例如:2022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即庚戌日。
【122×5+122÷4+9+26+30+2】÷60=10余数107,个位数是7对应天干为“庚”,余数除12得出的余数为11,对应地支为戌,由此得出阳历2022年6月26日为“庚戌日”。
2022年夏至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即庚午日,这一日就是“三伏”中的“入伏”日。
【122×5+122÷4+9+16+0+2】÷60=10余数67,个位数是7对应天干为“庚”,余数除12得出的余数为7,对应地支为“午”,由此得出阳历2022年7月16日为“庚午日”。
2022年夏至第四个庚日是7月26日,即庚辰日,这一日就是“三伏”里的“中伏”日。
【122×5+122÷4+9+26+0+2】÷60=10余77,个位数是7对应天干为“庚”,余数除12得出的余数为5,对应地支为“辰”,由此得出阳历2022年7月26日为“庚辰日”。
2022年8月7日立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即庚子日,这一日就是“三伏”里的“末伏”日。
【122×5+122÷4+9+15+30+3】÷60=10余97,个位数是7对应天干为“庚”,余数除12得出的余数为1,对应地支是“子”,由此得出阳历2022年8月15日为“庚子”日。
其实在知道了夏至第一个庚日之后,依照上面的60个甲子图,上下相邻庚日间隔时间为10天,顺着往后依次推算,就可以推算出第三个庚日“入伏”日和第四个庚日“中伏”日,以及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了。
除了干支纪日法,还有干支纪年、纪月、纪时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如果人数较多,我会在评论区把详细方法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通过以上篇幅讲解,想必已经对平闰年立秋规律、“闭眼秋,大包伏”有所了解了,下面我再说一下晚立秋、“闭眼秋”、“大包伏”对农耕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闭眼秋”、“大包伏”对农耕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1、“闭眼秋”、“大包伏”会影响水稻产量。在南方地区,播种水稻得在立秋到来前完成,让作物能获得足够多的光照和热量,争取在大寒潮、霜冻到来前能够让水稻开花结穗。晚在立秋时播种庄稼,有可能作物不能获取到足够天数的光照热量,也有可能作物开花结穗时遇到霜冻,进而影响产量。
预防方法:农历七月立秋,尽量在立秋到来前播种好庄稼,到了禾苗抽芽除草时再追施一遍肥,让禾苗能在大寒潮到来前开花结穗。
2、“闭眼秋”、“大包伏”会影响农民耕种劳作,甚至危及农民生命。“闭眼秋”、“大包伏”立秋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酷热天气,农民为了能够抢在立秋前播种好水稻,必须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劳作,因此中暑事件频发,严重时还有的患上了热射病,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危及到生命。
预防方法:选择在清晨至中午11时、下午4时至傍晚这段时间进行农耕劳作,在我们村,有的人家还会选择在晚上耕田插秧,目的就是避免在烈日下干活导致中暑。
3、“闭眼秋”、“大包伏”对于作物育种、播种影响也很大。在炎热的三伏天,如果播种水稻等作物时不做防晒措施,那么播撒下来的种子或秧苗很容易被烈日晒死。
预防方法:撒播水稻种子时,最好在育苗田的上方加盖防晒网。到了立秋插秧时,尽量选择在下午4点以后太阳光照强度减弱的时候进行,这样能让秧苗可以在当晚有时间恢复状态以应对第二天的烈日炙烤。
对于日照时间长的水田,以上这些操作还不能保障水稻种子和秧苗能够正常生长,这时就得让水田里的水流动起来,以活水来降低水田里的水温。
写到最后:
我想说的是,现在的电子日历都是以阳历为主,而且还极少会标注二十四节气,更别说“三伏”和干支纪年、月、日,以及一些被人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黄历宜、忌等内容了。
就我个人观察,现在农村和我们县城,还有很多家庭习惯使用纸质日历。纸质日历有公历的各种节日,也有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三伏”、传统节日,也有黄历的宜忌,有的还包含有干支历。
农村人赶集、耕作就目前来看,还是以农历为主,红白喜事、搬家乔迁以黄历为主,国家纪年也一直沿用着干支历,我们平时测算生辰八字也离不开干支历。
远的不说,单就这个“闭眼秋”、“大包伏”,在公历里只字不提,但是在农历等传统日历里,它所蕴含的信息是巨大的,基本上把“天、地、人、和”这几个元素都包含在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