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5:57:59人气:作者:小编
在我国古代,的确有嫡庶之说。这就是“子凭母贵”说法的来历。
一,嫡出、庶出的由来
这种长幼尊卑的说法,来源于运行790的周朝的宗法制度。这种制度原本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即使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周天子的嫡长子一般会仍然留在周天子身边,以待将来继承大统。周天子其他的儿子则被分封到京城之外的地方为诸侯。
各地的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自己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嫡长子,也会待在诸侯身边,等待继任;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也是大宗。从卿大夫下面到士大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也就是说,从2200多年前的周朝开始,就有嫡庶之分了。无论是在继承问题上,还是封地、待遇以及穿着衣饰上,各种名誉、地位------总之,嫡庶差别是表现在全方位的,不仅仅是表现在继承大统一个方面。皇家、贵族家里那些庶出的孩子,甚至可以等同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待遇非常差。用天壤之别来比喻,一点也不为过。
二,嫡出、庶出的现实表现
此后的历代帝王,甚至普通人家,都把这种宗法制度当做惯例来执行。这种制度也的确起到过它的积极作用。这种宗法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比如说,齐景公时,晋国进攻齐国,同时燕国又侵略齐国黄河南岸一带。齐国军队大败。大夫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齐景公就因为田穰苴是田氏门中偏室(妾生子)所生而看不起田穰笡。
秦始皇的嫡长子是扶苏,就被立为皇太子。二世想篡位,只能用阴谋诡计。
曹操的长子是曹昂,但曹昂是妾刘氏所生,刘氏早逝,由正妻丁氏养大。曹操喜欢他,但仍然还是带着他四处征战,后在征伐张绣的战斗中战死。而曹丕、曹植这些正妻所生的儿子,就从来不用四处征战,自然也就没有战死这样的可能性。可见,嫡生子是特别娇贵的一种存在。
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朱元璋为了使朱标顺利接他的班,给朱标配备了强大的班底。朱标因病去世后,朱元璋又把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棣尽管同样也是嫡子,但因为不是嫡长子,和朱标的差别就非常大。也尽管他雄才大略,但要想能够登上大位,就只有“冒天下之大不韪”搞政变、推翻现政权一条路。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废长立幼,祸乱之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可见,这种宗法制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三,嫡出、庶出差别的稀释和变化
当然,什么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除了上面的“子凭母贵”,还有一个说法是“母以子荣”。
对于封建时代的皇家来说,如果皇后没有儿子,或者嫡生子无意继承,或没有能力继承大统,也就只能由庶出的庶生子来继承大统了。而且从中国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皇帝的位置也并不全部是嫡长子做的,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皇帝都是庶出。儿子做了皇帝,其庶出的母亲也就“母以子贵”,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后了。
四,结论
也就是说,嫡出和庶出的孩子的确有差别,而且差别也的确很大。但什么事都是变化、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封建宗法制被废除、一夫一妻制执行以后,三妻四妾的封建宗法制被连根拔起,自然也就没有了嫡、庶说法存在的基础了。